近日,《自然·光子学》杂志以“Dye-sensitizedsolarcellsforefficientpowergenerationunderambientlighting”为题,在线报道了我校花建丽教授课题组与洛桑联邦理工大学MichaelGrätzel和AndersHagfeldt教授课题组在染料敏化太阳能电池方面取得的最新研究进展。该研究致力于在室内环境照明下,比GaAs薄膜太阳能电池成本还要低,效率还要高的染料敏化太阳能电池(NaturePhotonicsDOI:10.1038/NPHOTON.2017.60)。
染料敏化太阳能电池(DSCs)在室内等人工环境照明条件下具有优异的光电转化效率,是便携式电子器件和无线电子设备的新一代电源技术。利用花建丽课题组提供的D-A-π-A敏化剂XY1与经典的生色团D35共敏化,研究人员在400-650nm可见光区实现了高效的光捕获,开路光生电压高达1.1V,将光子转化成电子的外部量子效率高达90%。利用这种敏化剂,加上铜基Cu(II/I)(tmby)2TFSI2/1作为氧化还原媒介,研究人员在AM1.5G模拟太阳光条件下实现11.3%的光电转换效率,打破了铜基电解液的PEC记录。更重要的是,实现了28.9%的光电转换效率(1000lux,室内白色日光灯模拟照明),输出功率可达到88.5µWcm–2。这项研究为便携式电子器件供电提供了极具发展潜力的技术与方法。
该染料敏化剂主要由研究生张晓瑜和徐要要完成,研究成果得到了田禾院士领衔的国家外专局和教育部“111引智”计划项目的支持。该研究也是结构可控分子工程国际合作联合实验室和诺贝尔科学家联合研究中心筹建过程中完成的重要成果。
文章链接:https://www.nature.com/nphoton/journal/vaop/ncurrent/pdf/nphoton.2017.60.pd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