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今年学校暑期务虚会上,校党委书记蒋传海提出要增强转变发展观念意识,站在“教育强国”和上海“科创中心”建设的格局中,谋划和推进学校事业高质量发展,在服务国家和上海重大战略需求过程中体现价值、赢得优势。
为什么要转变观念?因为我们服务的对象正在发生深刻变化。
当前,我国正处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时期,以上海为龙头的长三角地区一体化进程加速推进,正在全力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和卓越人才高地,这对高等教育赋予了更大的责任,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作为一所立足上海、面向全国、行业特色鲜明的教育部直属全国重点高校,华东理工大学必须回答好“为国家、为上海、为社会贡献什么”的时代命题。过去,我们更习惯于遵循学科内在的发展规律来规划教学和科研,这在特定阶段取得了显著成效。但在今天,如果仍仅局限于学科自身的“小逻辑”,忽视产业变革的“大需求”,不去主动布局前沿方向,就难以真正融入国家创新体系,就会与国家的期待脱节。因此,我们要从传统的“学科逻辑”转向与国家战略和区域需求同频共振的“服务贡献逻辑”。
服务贡献逻辑不是否定学科,而是强化学科建设的新导向。
提出服务贡献逻辑,不是要削弱学校的学科特色,不是脱离学科另起炉灶,恰恰相反,是要以服务国家、服务上海、服务行业为明确目标,深化学科专业设置调整优化改革,强化学科的“减脂增肌”,提升学科建设的内涵和质量,构建符合国家需要、适应未来发展的学科生态体系。
服务贡献逻辑内在需要科技创新的有组织性。我们必须清醒认识到,面对国家重大需求和区域发展任务,任何重大突破都难以依靠单打独斗实现,必须通过系统布局和体系化攻关才能达成。唯有以大团队、大平台、大项目、大成果、大贡献,才能成为服务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的关键支撑。
服务贡献逻辑意味着人才培养要更贴近社会需求。近年来,学校主动对接上海三大先导产业和六大重点产业,新增了电子信息材料、人工智能、智能制造工程等专业,改造升级了传统专业,这些都是很好的尝试。但我们还需要更进一步,让产业最新需求、科研最新成果及时转化为教学内容,增强学生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能力。
如何转向服务贡献逻辑?根本在于实现一场系统性的变革。
首先,要提升主动服务的能力。要建立更加灵敏的需求响应机制,主动加强与国家部委、上海市、领军企业的战略对接。比如,可以建立“需求对接专班”,及时捕捉重大需求;设立“服务贡献奖”,激励教师更加聚焦产业需求开展科研攻关。如果我们不能主动对接国家和区域发展需求,优化学科结构、提升创新能力,就可能在服务国家和地方发展中被“边缘化”。我们不能满足于“有贡献”,而要追求“不可替代的贡献”。
其次,要优化资源配置的机制。在资源受限的情况下,必须改变资源分配“撒胡椒面”的做法,将有限资源向重大创新平台、重点科研团队和交叉学科项目倾斜,激发内生发展动力。对教师的评价不能只看论文和项目,更要看是否解决了实际难题、是否产生了经济社会效益,让那些潜心服务国家战略和区域发展的教师得到应有的认可。
最后,要增强开放协同的胸怀。服务贡献逻辑注定不能“闭门造车”。学校发展面临的诸多挑战很大程度上在于思想观念上的束缚——习惯于按部就班、不敢突破常规;满足于既有成绩、缺乏危机意识;局限于校内视野、缺少开放格局,等等。要加强与产业界的合作,共建研发平台,共同培养人才;要主动与科研机构开展协同攻关,共同承担国家重大任务;还要拓展国际合作的深度和广度,在全球创新网络中展现华理作为。
转变发展观念,本质上是一场自我革命。今天的观念之变,决定着明天的发展高度;今天的思想解放,关系到未来的发展空间。每一位华理人都要反思:我的教学是否面向未来趋势?我的研究是否紧扣时代需要?我的管理服务是否支撑学校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