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我校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费林加诺贝尔奖科学家联合研究中心陈宜峰教授课题组分别在JACS (2篇), ACS Catalysis上发表了3篇题为“8‑Quinox Cobalt Catalyst Enables the Reductive Alkylative Addition of Sulfinylamines with Unactivated Alkyl Halides”,“Cobalt-Catalyzed Asymmetric Reductive Coupling of Isocyanates with Tertiary Alkyl Halides for Sterically Bulky Chiral Amide Synthesis”,“Iron-Catalyzed Asymmetric Cross-Electrophile Alkylation of Imines”的研究性论文,在线报道了课题组在不对称还原加成领域的系列进展。
碳碳键是构成有机化合物的基本骨架,广泛存在于各类有机分子中。高效、高选择性构筑手性碳碳键一直是有机合成化学的核心挑战之一。其中,不对称亲核加成反应被公认为构建手性碳碳键的理想策略。传统上,该类反应依赖于预先合成的金属有机试剂作为碳亲核源,但这类试剂通常对水氧敏感、官能团兼容性有限,且需通过金属与有机卤化物反应分步制备,限制了其应用。
陈宜峰课题组前期发展了不对称还原加成策略,实现了有机(类)卤化物在还原条件下直接对不饱和键的立体专一性加成,避免了金属有机试剂的预制备步骤,以最高达99% ee实现了大位阻手性胺、手性醇的高效合成 (Nat. Chem. 2024, 16, 398.; JACS. 2024, 146, 28468.; JACS. 2024, 146, 25918.)。近期,该课题组在烷基亲电试剂参与的不对称还原加成进一步取得进展,具体包括:
1.发展了钴催化下三级烷基卤代物与异氰酸酯的对映汇聚式还原加成反应,高效构建大位阻手性酰胺类化合物。该研究将还原加成反应的应用范围从酮和亚胺拓展至异氰酸酯,并实现了外消旋卤代物向高附加值手性产物的转化(Zhao, W.; Shen, Y.; Wu, X.; Xia, T.; Hu, J.; Qu, J.; Chen, Y. J. Am. Chem. Soc. 2025, 147, 27155.)。
2.实现了铁催化非活化烷基碘代物和苄基氯代物对亚胺的不对称还原加成反应,高效合成手性α-季碳氨基酸衍生物。该工作将课题组前期基于钴的催化体系拓展至生物相容性更优的铁催化剂,也是对铁参与不对称催化反应的重要补充(Bai, J.; Wang, Q.; Zhao, W.; Shen, Y.; Xin, Y.; Wu, X.; Qu, J.; Chen, Y. ACS Catal. 2025, 15, 15112.)。
3.开发了钴催化非活化烷基卤代物对亚砜亚胺的不对称还原加成反应,高效构建大位阻烷基取代的手性亚磺酰胺类化合物。通过与天津大学黄跟平课题组合作的理论计算研究表明,该反应的立体选择性由烷基自由基的对映选择性加成步骤决定。该研究将不对称还原加成策略从碳碳键构建拓展至碳硫键构建,为更为广泛碳杂键的高效构筑提供了新思路(Liu, N.; Xia, H.; Shi, Y.; Xu, K.; Yu, Z.; Wu, X.; Huang, G.; Qu, J.; Chen, Y. J. Am. Chem. Soc. 2025, 147, 26786.)。

该工作分别主要由研究生赵文玉、白家豪、刘宁、夏含玉等完成,通讯作者为陈宜峰教授,并得到了曲景平教授的悉心指导。以上研究工作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费林加诺贝尔奖科学家联合研究中心、材料生物学与动态化学教育部前沿科学中心等资金资助。
新闻来源:华理新闻网
新闻链接:https://news.ecust.edu.cn/2025/0827/c6a192818/page.htm